我们隐隐听到了新技术革命的钟声,只透出一点光亮的道路却被雾霾包围着;我们迫切地想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有关商业的未来图景依然模糊,如结满霜花的窗玻璃。我们看到结茧成蛹,仍未见化蛹成蝶。2017年来了,借用游戏的语言,未露真容的“次世代”何时打开问号?
有太多陌生的面孔试图闯入聚光灯下。他们嘲笑一切传统和经验,断然宣布这些坛坛罐罐一文不值,确信自己才是掌握新商业密码的人,只等有一天站上舞台中央。没人能预料岁月会给创业风潮打上怎样的印记,即使那些笃定的投资人,也知道风歇处总有一些明星光环不再。那些想象中的“独角兽”,后来他们和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一样平凡。
一些曾经的商界英雄,主动或者被动地投身于互联网,开始一场未知的转型旅程。他们收获的质疑和冷眼远比信任和点赞要多。他们的辩驳少有人听,即使他们的名字仍然出现在排行榜上。在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看来,这又算得了什么?他们花费几年时间,市值就可能超越一家兢兢业业几十年的公司,现在,他们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还有很多实业家,过去30多年,他们一次次证明了他们执掌的企业和他们自己,现在却安静于灯火阑珊处。他们当然没有停止脚步,只是宁愿选择跟自己对话。在很多人眼中,他们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崛起,代表的是上一个世代的成功与荣耀。现在,人们更热衷于各领风骚一两年的网红,对一夜蹿升的痴迷远大于基业长青。
令人困惑的是,很难再用一个标准来定义这个年代的商业人物。那些年人们一心热爱的偶像光环褪去,曾经的粉丝谈起他们都难免流露出一种浅薄的优越感。谁会想到呢,新商业世代的黎明到来之前,我们首先见证的是偶像的黄昏。有些人被视为“麻烦制造者”,他们好像盛装的酒宴上莽撞闯入的牛仔。在很多企业家的词典里,他们的名字叫做“野蛮人”、“强盗”,或者面目更为模糊的“枭雄”,另外一些评论者则对他们无所顾忌地撞倒餐台上精致的器皿大加赞赏——如果不是这样,新的价值体系怎样才可以确立呢?更大的争议正在于此:这些人是在破坏还是建设?
这是一个疯长的年代,也是一个消退的年代;这是颠覆与蜕变的年代,也是坚持与守望的年代。我们将见证一场漫长的博弈。企业家或者赌徒,创业创新者或者冒险家,建设者或者破坏者。在命运之神掀开所有底牌之前,最为锐敏和凌厉的观察家,有时候也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尽管如此,财富的砝码之外,我们需要新的度量衡。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R和VR、金融科技、物联网,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技术带给商业的无限可能时,最大的不确定性其实来自于商业自身。即将到来的一切会将我们引向美丽新世界么?我们是否将拥有更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金融资本与实业的激烈碰撞中,谁会是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将建设怎样的新商业文明和伦理,在规则至上的游戏里,情怀是否终将无处安放?
我们没有答案。所以,我们贡献于读者诸君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商业人物“榜单”。我们确信,有关未来的种种只能在现实的蛛丝马迹中追索,今天活跃于商业世界的那些人,他们中间没有谁拥有决定商业未来的能量,有一天我们会忘记所有人的名字,但我们还是无法忽视这些面孔——他们年届古稀,或者风华正茂;他们掌控着庞大的商业帝国,或者仅仅拥有尺方的小店;他们受人尊敬,或者难逃争议;他们正在走向成功,或者终归不免失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将在商业的进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不管喜欢不喜欢,最后是他们共同构建了即将到来的次世代。
这是一次无可抗拒的冒险旅途,我们会看到老骥伏枥的豪情和代际传承的微妙,也会感受正在蔓延的勃勃生机;我们看到新技术和商业梦想的完美对接,也体会被颠覆与被超越的落寞;我们看到更多的野心勃勃和志在千里,也继续目击欺骗、丑闻和大大小小的公司的陨落;我们会见证一幕又一幕的公司战争,也会亲历一次又一次突破商业边界与围城的冲击。可以相信,世界展示给我们的跌宕起伏一定会比过去几十年更为丰富与多元。终点到来之前,有些人把握机会,有些人接受宿命。
任何一种建设都是在各种新旧力量的扭结中跌跌撞撞走出混沌的。有一天我们可以接受,是王石和姚振华联手推动了中国公司治理文化的迭代,即使他们从未打算要扮演如此角色。虽然没有宝万之争,我们也总会看到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一幕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
一定要说,宏大叙事之外,请记住上海滩卖葱油饼的小店主。30年的个体户吴根存从来不是快速崛起的财富故事的主角,也不会是投资人竞相追逐的对象。他要做的只是做好吃的葱油饼卖给自己的客人。在中国,这样的小店主何止千万。如果正在孵化和生成的商业版图里再也没有他们的位置,这是否我们不想看到的商业迷途——当工业和大商业统治一切,有一天我们将不再有机会坐在街边小店品味一张葱油饼和一碗鲜豆浆。我们应该会怀念返璞归真的味道,还有那种褪去了任何技术外衣的人与人的交互吧。
(消息来源:经济观察网)